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当“机长”、玩直播、搞“私人定制” 原来你是这样的农民

    信息发布者:吴海瑞12
    2018-12-14 22:28:03    来源:转载   转载

    当“机长”、玩直播、搞“私人定制” 原来你是这样的农民

    万万没想到,原来你是这样的农民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刘瀚潞 肖秀芬 刘颖 整合报道

    九月,丰收的季节。

    在中国最广袤的田野山间,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当“机长”、成“网红”、变身“经纪人”,

    他们玩直播、搞“订制”、打造现实版“QQ农场”

    ……

    他们在这山野间,尽情挥洒热情和汗水,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诠释着新时代里新农民的新角色——

    站在田埂上的“机长”

    九月的乡村,暑意还未完全褪去。稻苗翻滚的田地里,一架植保无人机正来回穿梭,田埂上的一个年轻小伙子正在操控着它飞行。他手持遥控传感器,时而眼盯智能显示屏,时而察看无人机的飞行轨迹。这便是植保无人机飞手张志威的工作场景。

    90后的张志威是湘潭人,去年9月花了5万块购入了一台大疆mg-1植保无人机,经过培训后成为一名植保无人机飞手。

    植保无人机飞手的工作主要是操作植保无人机,为农林植物进行喷洒作业,防治病虫。据张志威介绍,喷洒1亩稻田,他只需要1分钟时间、1公斤药剂稀释液,而人工喷洒1亩稻田,则需要约1个小时、15公斤药剂稀释液。每喷洒1亩稻田,张志威收取农户12~15元人工费。

    植保无人机飞手的工作依循着作物的生长规律。每年的6月到9月是飞手们的工作高峰期,水稻、丝瓜、荷花等农作物都是张志威的喷洒对象。在最忙碌的七、八月,张志威早上5点就要起床,一天需要工作10——12个小时。

    “夏天的太阳都快把我晒成了古天乐,不过下个月开始进入淡季,我又会白回来”。淡季里,飞手们只有很少甚至没有订单。

    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张志威还算满意,“虽然这份工作有忙碌也有辛苦,但是作为农村的孩子,我很自豪能用无人机为大家提供方便。”

    农村美食自媒体博主

    爬上3米的树干摘梨、下到稻田里捉稻花鱼、漫山遍野采野生蕨菜、生一炉柴火烤玉米,这些乡村孩子的童年趣事,如今是“前白领”伍阿哥(本名伍贤锋)的真实生活写照。

    伍阿哥原本在深圳工作,是一位入行4年的文案策划。去年他辞掉了月薪13000元的工作,回到新化山村的老家,照顾81岁奶奶的生活。

    “我们家里只养些鸡鸭、种些蔬菜,我只需要在早晚干点农活”。因为时间比较充裕,又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伍阿哥开始尝试拍些短视频,以农村原生态食品为主题记录自己的生活。

    今年3月,伍阿哥在网上上传了第一个视频。视频里记录了他在稻田挖泥鳅和鳝鱼,并与奶奶一起烹制鳅鳝的过程。视频发出不久,点击竟超过10万。一不小心做出的爆款让伍阿哥备受鼓励。为了多挖掘山村里有趣的美食、找到山里的美景,伍阿哥更频繁地带着相机进山下田,每天早晚干些农活,白天拍摄、剪辑视频。五个月的时间,近90个短视频作品,伍阿哥吸引了近100万粉丝,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网红”。

    与农村电商衍生的自媒体不同,伍阿哥的自媒体产品不以出售农产品为目的,因此也几乎没有带来资金收益。但是他依然乐此不疲,“我希望能与家人过着田园生活,也很乐于将田园生活的趣味分享给别人。”

    “花痴”创业者

    9月的浏阳市枨冲镇张家店村,阵阵花香扑面而来。

    在这里,80后青年“花痴”创业者李诺强一口气揽下了50亩地,种起了月季。

    “主要远销东南亚国家,比如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可能你去旅游看到的,就有产自咱们湖南浏阳的月季。”望着大棚里一朵朵生机勃勃的花苞,李诺强侃侃而谈。

    2001年,大学毕业的李诺强回家乡做起了苗木养殖。2009年1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花卉繁殖的巨大商机,从此开启了芬芳创业路,一干近十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鲜花需求量日益增加,李诺强通过网站、论坛和淘宝店发布销售消息,同全国北京、上海、南京等10多处花卉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供销关系。产品质量好,信誉度强,他的产品供不应求。

    “现在已经发展的初具规模,以后就要往精细化方面发展,主要考虑代加工、代生产方面。”展望未来,李诺强踌躇满志。

    农民“经纪人”

    秋天,丰收的季节。湖南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洞庭湖平原上农机轰响,人来人往。

    曾几何时,这里的用工荒让不少的种粮大户叫苦连连。“秋天如果不忙起来,一年就等于白干。”当地一位村民感慨,尽管农机能解决一部分需求,但由于农业规模的扩大,村上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地里的田仍需要大量劳动力,如果请不到人,就误了农时。

    如果能够像共享汽车、共享单车一样,来个劳动力共享,充分调动劳动力资源,农忙用工荒问题还存在问题吗?洞庭湖腹地的华容县梅田湖镇友谊村村民张安德从来没有从理论上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她朴素的实践,却意外地让她成为了农民经纪人。

    “主要是组织本地一些闲下来的妇女劳动力,农忙的时候摘菜薹、砍芥菜、插秧、割稻子。”张安德介绍,她和当地村民周丽霞组织了一支农业生产“娘子军”。

    你家的田,我来种。生产劳动力正被越来越多的“共享”,维持了上千年的传统农业模式正悄然变化……

    农民画师

    清晨7点钟,湖南省浏阳市小河乡的农民詹秋明在村里的画室铺开宣纸,拿起画笔,几笔下去,几块山石就跃然纸上。

    小河乡地处湘赣边界,三面环山,村民们祖祖辈辈以种田谋生。在新河村,今年50岁的詹秋明是个种田的好把式,原来家里种着10亩稻田,山上还散养着100多只鸡。

    去年7月份,听说村里的农民画室正在招生,“从小就对画画感兴趣”的詹秋明赶紧报名学习。

    因为那时主业还是种田,雨天不能去田里时,别人中午休息时,詹秋明就来学画画,在老师设计好的底稿上学习笔法,描摹山石和树木。

    “学起来上手并不太难,可要想画好还是要花功夫。”詹秋明说。他就不断地观看教学视频,有机会就向老师请教,还观察其他画师工作,学到了不少东西。

    去年冬天起,詹秋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画室,今年只种了5亩水稻。因为越画越好,他现在每个月作画收入接近3000元。

    “私人订制”种植户

    9月4日,怀化麻阳尧市镇小江村的种植大户龙绪尚望着金黄的稻田,喜上眉梢。这一丘丘成熟的稻田,是他今年创新种田模式的新成果。

    “这些田里种植的是玉针香稻,而且稻米都被私人订购了。”龙绪尚解释,他将自己的田承租给私人,按照出钱人的要求管理稻田,收获的稻谷打成米直接交给出钱人,每亩收4200元。“其实就是采取订单模式种田,田是自己的,但是最后产品是出钱者的。”

    “今年租出去了12亩。”龙绪尚说,今年总共种了317亩田,除了12亩“私人订购”外,还有305亩的稻谷也与天津以及本地米厂签订收购协议,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全部收购。

    龙绪尚18岁就外出打工,后来又回家创业做生意。2004年,他自己购买了一台小型收割机,搞起农机收割服务。

    “刚开始的时候,本地还没有收割机,农忙时节一天忙到晚,很赚钱。”龙绪尚说,他是最早在麻阳开始农机收割的人,那几年通过提供农机收割服务赚了钱。后来合伙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开始承包土地规模种田,并提供农机服务。规模最大的时候,合作社承包田地1500多亩,共拥有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烘干机等14台(套),价值150多万元。

    但经过多年在田间的摸爬滚打,龙绪尚觉得自己在种田上并没有收益。“既然规模大了不赚钱,那我就缩减规模,走精细化、多元化农业发展之路。”2017年,龙绪尚开始构思自己新的种田方式,通过到各地参观学习,与同行交流,最终龙绪尚选择走另外一条路——订单种田模式。

    2018年,龙绪尚开始付诸实施,虽然私人订购只有12亩,但他很满足,因为这样赚的钱要比以前多。而且,他剩余305亩田所生产的稻谷也是在明确有公司订购后才种植的。

    网上农场主

    在永州市金洞管理区大山深处的上司源乡鸭婆凼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春牛家庭农场。创办该家庭农场的是鸭婆凼45岁的村民唐春牛和他的妻子陈晓娜。

    2013年以前,唐春牛、陈晓娜一直在外打工,因为家庭负担重等原因,始终没摆脱困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3年,两人返乡创业,思来想去,决定发展林下土鸡养殖。身无积蓄的唐春牛、陈晓娜向表哥借了5万元,购回2000只雏鸡,流转村集体180亩山地,开始创业。

    可因为地处大山深处,土鸡的销售却成了难题。唐春牛、陈晓娜好不容易把鸡卖出去,年底一算账,一分钱没赚到,还倒贴了一年的工钱。

    该怎么办?陈晓娜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农场推上互联网,让大家随时查看土鸡喂养、生长等情况,并通过“农村淘宝”等上网销售。

    在大家的一片质疑声里,唐春牛、陈晓娜安装摄像头,建立微信群、QQ群等,每天上传农场生产、管理的视频。通过视频,大家看到唐春牛、陈晓娜熬制中药汤剂,给鸡防疫。在山上种下30多亩红薯、南瓜,任由鸡啄食……慢慢地,加入“春牛网上家庭农场”微信群、QQ群的人越来越多,土鸡也走出大山,远销广州、深圳、长沙等地。

    生意好了,但唐春牛、陈晓娜坚守诚信,坚持把鸡至少养6个月才出售,从不销售超过4天的鲜鸡蛋。2016年,唐春牛、陈晓娜销售林下土鸡2万只,收入30多万元,摘掉了贫困帽。

    “两栖农民”拿“双薪”

    7月23日,在邵阳县下花桥镇周家村“稻-油”轮作对比项目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里,县科技示范户、“两栖农民”(春、夏、秋种植水稻、油菜,冬季外出作房屋装修)李红驾机收割早稻,正卸谷运回家烘烤。

    据悉,李红自2013年以来,承包500余亩水田,春、夏、秋三季和儿子李宇航在家门口种植水稻、油菜,“父子兵”实施全程机械化收割、翻耕、播种、育秧、插秧、施肥及无人机喷洒农药作业,去年至今还实施可视化科技农业,轻松种田收益可观,年可赚30至40余万元;冬季农闲时,父子辗转邵东等县城搞房屋装修,收入也可达8至1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型“两栖农民”中的典范。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